avatar

Coderek's blog

Live a more efficient life

顿悟,哲学

最近再次拜读《明朝那些事》,对王守仁的描述有了新的理解。

其实也算不上新的理解,因为上次读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解。

这次阅读终于读懂了为什么王守仁的心学是那么的有意义了。

首先,王之前的朝代都是尊崇儒家。儒家对礼仪有非常严格的定义。所谓礼仪通俗来讲就是等级制度。哪些人该 做哪些事,说什么话。

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

基于这些,儒家衍生出了一套道德标准。

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恕、忠、孝、悌

比如,做儿子的要孝顺父母。做弟弟的要敬爱兄长。对国家要有舍己的精神。对别人要讲诚信,等等。

这些做的好的,人们就会歌颂,国家也会赞扬。

以这些为价值观标准来治国,可以让国家长治久安。

王守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。

他从小天赋异禀,喜欢思考,好奇心特别强。他的父亲是当时的一个进士,所以他从小也像 其他人一样读了很多四书五经。但是他有一个不切合实际的梦想,就是成为圣贤。

于是他最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成为圣贤。古代的圣贤有孔孟,近一点的有朱熹。他们又是怎样成为 圣贤的呢?有一次他回家途中,顺路拜访了一个叫做娄谅的人。这个人也是一个喜爱专研圣贤书的人,小有名气。 王守仁就问他,我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。娄谅说,“格物穷理”。

这四个字就是王守仁心学的开端。王守仁用了很多年思考这个问题,终于在经历了生活的大起大伏之后明白了它的涵义。

格物,就是对一个/件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。穷理,就是穷追不舍的问问题,并解答,研究它最根本的道理。 这个最根本的道理,就是世界运行的方式,掌握了他,你就是得道了。

王守仁是怎么悟到的呢?

初入官场时,王守仁不懂人心险恶,遭陷害贬官至贵州。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,王守仁一度气馁。但王守仁不 是一个空想家,面对困难,他会思考怎么去战胜它。

当时贵州龙场是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。连自己的手下都没几个,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搞定。更可怕的是当时还有苗族 人闹事。来这里当官不死已经是很好的了。

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王守仁真的就卷起袖子自己干起来了。他自己找木料石料盖房子。自己深入深山耐心的跟 语言不通的苗人用手语沟通,开设书院,叫他们读书写字。对下属也主动的关心他们的疾苦,帮他们解决生活中 的难题。王守仁用自己的实践,发现并解决了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。

生活安定了之后,他就开始安静的格物穷理了。可是他一直无法想通。当是他三十多岁,还一事无成。他非常愤恼, 愤恼到开始怀疑人生。开始怀疑古圣贤所谓的真理。特别是那句“存天理,去人欲”。真的是这样的么?什么是天理? 为什么要去人欲?

终于,有一天他发现,所谓天理并不是万物真理。只是古圣贤对人性的教条。它被圣贤们从人性中剥离开。但这两个 本来就是一体的呀。

后来他被中央调任江西巡抚,平叛土匪。

当时江西的土匪非常猖獗,他的几届前任都没有能够平反。可王守仁不一样,他充分的发挥了格物穷理的精神,深入 的研究当地土匪。在几次突袭扑空之后,他发现有内奸。捉住内奸后,他并没有立刻处置内奸,而是策反了内奸,让他给土匪发送假消息,最后重创土匪。之后的剿杀行动中他也以极少的兵力招安所有的土匪,解决了朝廷的一大内患。

这之后他发现,明白一个道理很简单,但实践起来却总是有千奇百怪的变化。人只有在实践成功之后,才能更好的 理解这个道理。很多情况下才能够做出更精确的解读。

这个被他称为 “知行合一”。

王守仁不但被后世称为哲学家,也被称为军事家,政治家。这些都是他知行合一最好的证明。王圣人是一个 彻彻底底的实践家。“格物穷理”只是开始,实践才是真理。

知行合一,这就是心学的中心思想。

这也是一种跨时代的哲学思想(虽然比古希腊晚了将近两千年)。


了解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,就很容易理解,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人思想禁锢的危害了。在儒家思想的教条下 人们盲目的去尊崇所谓的道德,不会去从事物的本质去思考解决问题,极大的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。对于无法 解释的东西,人们往往不会去深入研究个所以然来,而是尽量去用儒学来解释,实在不行就用宗教或玄学来补充。 而对于有悖儒术的东西就是大逆不道,是要杀头的。旁门左道的东西因为跟儒术不符也都是上不了堂的垃圾。

心学的开始是中国人理性哲学的启蒙。

西方哲学里的辩证思想跟心学的格物穷理非常相似。

对问题的抽象化,探寻举一反三的规律。


对心学的理解,我觉得是我对哲学的顿悟。

顿悟,是一个很奇妙的词。它表明我在尝试之后找到了那个我想找到的规律。重点在于尝试,然后我找到了,得道了。顿悟是一个个人的行为,它不能被传授。必须是我自己去做,边做边悟。就像中学的时候做了很多数学题终于找到倒推公式的方法。

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,很多事情不能像王守仁一样起亲自做。所以我尝试的方法就是读书。读人文,历史,科学书籍,从中发现世界的万物的规律,也可以说是生命的终极意义。但愿到了不惑之年的时候我能够顿悟所接触的绝大多数的事物,做到真不惑。那么那将是一种本质的升华。得大道,不再被世间琐事烦恼。

(End of article)
Hello, {{user.name}} ({{user.email}})

Comments ({{comments.length}})

From {{comment.name}} {{comment.published_at}}
{{comment.body}}